酒店“节能减排”,原来叫酒店“节能环保”的口号在酒店业已经喊了十几年了,可谓老生常谈。特别是新冠疫情近三年来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对酒店行业造成了双重打击,更听不到来自酒店节能减排的负反馈。
从下表统计的16家国内酒店集团2022年上半年财报,看到了代表我国头部酒店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负反馈,有11家亏损,总亏损18.13亿元。
资料来源:酒店集团财报,迈点研究院整理
例如,绿色酒店建筑专家李建说,这“酒店行业没有负反馈,听起来好像令人难以置信”。
李建解释说“我们知道我们开车,当水温高了、刹车片磨损了或者有什么其他故障,它会自动报警,这些都是负反馈,但是现在酒店行业,没有负反馈,我希望给大家一些负反馈”。下面是中国服务智库秘书长万方在9月15日线上采访记录(李建简介请见本文备注)。
大多数酒店总经理对于净零碳和碳中和概念不清
Q:您觉得目前酒店总经理们对国家双碳目标认知有多少?
A:我们谈到净零碳和碳中和要弄清碳是什么,怎样走出一条碳中和或净零碳或负碳中国酒店路径,中国无疑是最有优势的,中国节能技术超级发达,最关键的成本优势。中国技术没有集成好,如果用好不得了,世界能源500强中国占一多半。只是酒店业没有把技术搞明白。
您的前不久发表的《双碳时代,呼唤零碳酒店》文章,我觉得净零碳与碳中和写的很具体,原则上的东西说的清楚,净零碳跟碳中和;而且简单的事情,也包括零浪费都很简单,然后写得很具体。我想就这个碳排放问题,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实际上这个行业挺无知的。前些日子某某饭店总经理说“碳中和”,他是怎么做到碳中和的呢?请检测公司列出个单子,上面写着“交通排放”为零,那不可能啊,他把“净零碳”用在酒店的能源上面,他没有考虑交通过程中,那酒店不进货、不接客人吗?所以,这个检测公司的认证也是有问题的。现在实际的酒店运行,净玩儿文字概念了。
以前在讨论绿色饭店的时候,大家习惯于在运营环节上做文章,比如说节电、取消6小件等,但如今是双碳时代,要从“双碳目标”的高度,除了做好运营环节节能减排外,更需要在酒店开发、建设以及存量酒店更新改造方面,动脑筋,找抓手。到今天为止,酒店考虑节能减排还是单纯经济效益驱动的自发行为,都是自下而上的推动,通常没有具体目标和统一的行动方针,这也导致酒店节能减排项目进展很艰难很缓慢。
我说一下这个碳中和这个事儿。我觉得讨论半天,大家没有搞清楚,因为万总那文章里已经点明了,就是什么叫净零碳。净零碳就是没有排放嘛,就没有造成二氧化碳,对气候没有影响。那么碳中和?是我排放了,但我可以通过技术从别的地方找回来,或者我买指标儿,我给它抵消了(这点实际上在国际环保专家也是有不同看法的)。这与净零碳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那我们真正意义上倡导酒店业未来的方向是这个净零碳,也就是零碳酒店。
我近期看到一个总经理微信群里,谈清洁能源“水能”。天呐,水不是能源,水是资源。在ISO14001认证体系中,水是水资源保护范畴。水电是势能向动能的转换,势能就是负能量,我有大量的数据和照片。酒店行业还是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90%的五星级酒店全靠那个外壳子,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但是这个水,在酒店管理当中,它算是什么,它跟能源费放在一起,这也我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在算的时候好算,因为这部分都属于支出费用,但是在环保里不能这么放,因为水,它跟减排没有任何关系,水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的。
先做简单自己能做的,花钱少的,然后再做复杂,它应该有个顺序,所以这个碳的路径,大家要清楚,但是这个水,在酒店管理当中,它算是什么,它跟能源费放在一起,这也我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在算的时候好算,因为这部分都属于支出费用,但是在环保里不能这么放,因为水,它跟减排没有任何关系,水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的,这个碳指的什么,就很多人没弄清楚,碳指着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等那些有害气体,因为它能污染环境,并且产生温室气体效应,使地球的温度升高,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影响,是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概念,但是我们多数行业内部人,他分不清楚这个关系。
分享一个我所见过的零碳酒店。在2016年我到过一个德国阿尔卑斯山上零碳酒店。这个地方这个海拔好像是3000多米,在德国蒙特罗阿尔卑斯山由挪威人投资,德国人建的。这个酒店,是一个纯粹的净零碳酒店或者说负碳酒店。因为它产生的能源自己用不了,但是由于在雪山上,它没法儿往外输出,如果能输出的话,它就变成负“零碳”了。酒店大概能住120个人,没有服务员,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酒店。它是给登山爱好者预备的。每周直升飞机上去运一下儿布草和食品补给,然后把垃圾带下来。我去德国的时候,去了该酒店的实验室,看了酒店整体建设资料,并且跟他们一块儿做了基本材料实验。
我国提出的完成碳中和目标要比美国和欧盟晚了十年,他们是2050年;欧盟建筑碳中和是在10年之内要完成的指标。“碳中和”目标是将全球气温增幅限制在于2℃以内( CO₂浓度 500ppm),力争将其限制在1.5 ℃水平( CO₂浓度 430ppm)。
这个碳指的什么,就很多人没弄清楚,碳指着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等那些有害气体,因为它能污染环境,并且产生温室气体效应,使地球的温度升高,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影响,是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概念,但是我们酒店行业内多数人,分不清楚这个关系。
关于节能减排,在巴黎协定以前,在京都会议的时候,提出这个理念的时候,国际上是有很多博弈的。一个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些利益,还有国家之间的利益,这里面说起来挺复杂的。要把这个碳的问题上升到气候上,上升到政治和经济上,它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制约。那么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利用这个也可以达到制衡目的,我们正处在发展中阶段,这是对我们很不利。但是我们要在自己的角度上,要在祖国或者在国家利益上,我们可以这么考虑,但是你在人类的角度上,你就不能这么去考虑。所以,这个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它不属于哪个,它没有界限,大气是没有界限,没法划分国家的界限。
西方也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因为西方人已经碳排放400年了,而且历史累计中国不是第一,历史累计的话,我们看怎么算,因为如果按人均中国也不是第一,而西方人是。我记得在2007年时我们算过,美国的碳排放平均是中国的八倍,日本是中国的四倍。所以,我们要按人权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指标发放应该这么去看,它不同角度,但国际上定了,已经达成共识了,说巴黎协定各国都要承担责任,所以中国在这方面儿有主动承担责任,但是你不承担也不行,就是这么一个大概的情况。因为我记得2004年我参加过联合国低碳圆桌会议,打的也很激烈,我是代表中国一个工程师参加的,当时程思飞还有谢振华也在,他们一直是搞能源,对碳排放问题,还是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的。
在认知和观念上,酒店人对“碳中和”的认知基本等同于环保,是减少碳排放和减少温室气体,也不能说不对。事实上,“碳中和”目标,包括全经济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止包括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气体。而且,“碳中和”还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博弈以及中美之间的博弈。我认为在《巴黎气候协定》公约框架下,随意排放温室气体,不积极主动减排,就是破坏人类生存的空间,就是原罪!
大多数酒店总经理对能源的短缺没有充分的认识
Q:您觉得目前酒店总经理们对未来能源的短缺认知有多少?
A:对酒店总经理们而言,对未来能源的短缺尚不清楚。中国未来能源,尤其酒店业能源是个大问题。等以后政府下达指标了以后,你再去做,恐怕来不及。如果你达不到,你要花溢价的钱,花市场价格的钱,你去买能源,或者你买别人的排放指标,因为他对你限制,一定会有的。将来还会有碳税,是将制衡酒店发展的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
我们现在这个行业科技发展到现在了,我们现在自己的这个技术架构都没有弄清楚。从未来酒店业从建筑机电的角度来讲,它的逻辑已经改变了。过去说我有多少设备,我配多少电,那不是以后叫我们叫做光储直柔,目前国家在做标准,你要上光伏,你要储能,因为很多电动车和其他东西都会变成直流的,你要柔性供电。未来的智能电网,叫微电网。国家供电的逻辑的变化,我们正在不得不面对。
时间过得很快,就八年的时间。如果你不这么去做酒店业,它没法发展,你还甭说经营管理了,你硬件的都过不去。我是六零后了,今天跟这个跟这个万总聊天,我都已经退了,对行业也没什么影响了,但是回想过去,在那个年代,还是可以踏踏实实做事儿,因为2019年以前那段好日子往后就没有了。以后要看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总经理们了,他们面对的压力和问题会更多。这仅是是从节能减排技术上讲,还不说酒店行业人力资源和其他经济问题的一些变化。
酒店一边忙着创收一边是压缩成本
Q:您觉得存量酒店管理的弊端是?
A:目前酒店忙压缩成本,酒店设施设备该花的钱不花,该换的东西不换,那个设备已经很糟糕很糟糕了,因为我参加冬奥,担任冬奥酒店品质提升专家组组长,看得很清楚。我查了申报冬奥所有酒店项目,酒店改造申请报告,国家给补了很多钱,我记着是在2018年春节,光延庆地区酒店就补了大概8000多万元。你要没有这笔钱,他改造不了,没法儿参加接待冬奥。
我们工程审计一个五星级酒店,我们是按国家旅游局五星酒店标准打分评定的,但是你给他劈开了,他第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硬件儿水平,你上不去,你就不能叫五星级酒店。那么现在大家都不肯花钱,而且压缩人员编制,那么都对付。特别是那个消防和其他的安全措施,那简直没法儿看,因为没人投诉,如果你空调不好,生活热水不好,可以投诉,酒店总经理着急。驴粪蛋的表面光,它比90年代、比上个世纪五星级酒店的管理水平和硬件儿存在的问题,那简直是天壤之别,那分数没法儿打,我们做的更多的工程审计,看那些分数,都是驴粪蛋的表面光,我说句不好听的,连生命安全的东西它都保证不了。
关于我们国家的酒店火灾,这么些年发生重大火灾伤亡的事故是很多的。死亡率是欧洲的30多倍,30多倍的生命安全啊,我这都有相关数据。一说这话,而且大家回去看看,因为我搞这么多年研究了,而且这个夏季奥运会整个预案是通过洛桑安全顾问和美国可口可乐顾问审核的。但是以前有很多好东西,现在抄作业都不会抄,大家都抄错了。我举一个例子,如果还有做酒店的,或者你的朋友做酒店总,你去问他,你说你们酒店火灾的时候怎么处理? 怎么疏散? 我过去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每年演习两次,这是法规,每年必须演习两次。但是大家不知道是怎么着,现在来回复制,把错的东西拿来复制,大家都这么去做,然后每个客房门上有一个卡,或者有的没有卡,服务员查房时候拿粉笔画一个道,说客人已经离开了。大家不想一想,火灾的时候电梯归到首层 归到一层,国外零层叫一层,所以,他回到一层就没有电梯了,那么服务员儿跑上楼再去查房,就是让他送死。这是不人性的也是不符合法规的。
我们所有的管理集团,不管是万豪、希尔顿、香格里拉、洲际,他都有一句话,叫做:我们必须对客人和员工的生命负责,我们必须对业主的财产负责。那你怎么负责?大家测一测,你让他服务员跑到楼上,看多长时间能上去,他在开门,在查客人,他怎么、他怎么跑呢?火灾只有两分钟的逃生时间,因为火灾起火的时候,那火产生烟烟感器探到了以后,基本上是在40秒到一分钟,然后人员到现场去判断,这个快的过程当中两分钟没了,如果一旦发生明火不可控制,疏散就有两分钟的逃生时间,我们能做到吗?
这个冬季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已经都改过来了,大家想想在2008年以前,我们的安全部穿的衣服,都是那种阻燃的。现在的衣服都是战斗服是防火服,而且有头盔,有氧气瓶,这都是按照奥运会期间升级,这么去做的。也就是说,你必须通过专业训练的人,而且佩戴专业的工具才可以去客房查房,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让员工去冒险。你就让员工送死,很多总经理都不知道,而且我在很多场合说了,大家好像习惯了都这样,都这样就没有办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它不符合人性,它也违背了自然科学。
中国酒店节能减排也好,就是属于形式,走过场,实际上大家还在成本上考虑,他没有贯彻到内心,我们不管是从政治上,经济上等利益博弈,但是在相对我们自己而言,我们不管国外,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密集,资源匮乏的国家,就是节约这个事儿,迫在眉睫。你不能再去浪费了,由于我们有意无意的浪费。大量的白花花的银子,从我们脚底下流走,他看不出来,看不懂,我们说信息化,数据化转型,哪个总经理他知道,酒店的餐饮的能源成本是多少?客房的能源成本?我们这么多年连这个数据都没有搞清楚过,他怎么去做碳中和,谁来做,这都是行业问题。
酒店建造模式是“瞎子摸象”
Q:您认为存量酒店建造模式有那些弊端?
A:回顾国内各个地方建酒店的例子,酒店整个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设计、招采、施工和管理的误区,大多数酒店项目在筹建筹备各阶段缺乏有效的衔接沟通,价值和信息传递不对称,存在漏斗效应。酒店开业后不能达到业主方或酒店管理方的预期,以及设计要求和运营要求。
酒店建造的弊端图示
上图里标注了5个“Wu”,第一个是物:酒店它是个建筑物,很多开发商写不出完整的任务书;第二个是雾,做酒店前是一团迷雾;第三个是误,在施工过程中和设计过程中又会有很多失误;第四个是悟,最终酒店竣工后运营时才能恍然大悟;第五个是务,酒店运营时面临着开源节流、提质增效的繁重任务,恍然明白优质酒店资产与管理才是建酒店的核心目的。
盲目照搬西方国际酒店标准的误区
Q:我国是酒店投资的大国,也是酒店管理的小国在引进西方国际酒店标准上有哪些误区?
A:现实中,酒店行业存量市场本身由于标准、设计和建造不合理,基本上都有30%的节能量,而且一大批酒店已经做到30%的节能量,而新增酒店的节能空间就更大了。
未来要打破酒店传统标准,进行技术转型创新。改革开放40年,酒店业是改革开放的旗帜,但也存在着崇洋媚外,酒店建设(建筑、机电与装修等)过于追求高大尚的现象。酒店业还有很大的减排空间,例如生活热水系统目前浪费严重,渗漏风严重。很多存量酒店的建筑机电标准照搬西方国际酒店标准,而并未参考中国国标、国情和文化,因此酒店建成后都是负资产酒店。这一点值得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酒店投资者高度关注。
举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迪拜7星帆船酒店的例子。这个酒店引领了我们一些高端酒店和奢华酒店的建设标准,也产生了一些误导。《世界伟大工程巡礼》第九集—迪拜帆船酒店建造过程揭秘,从前期策划设计一直到竣工交付,还是符合酒店属性的。什么样的误导呢?超高层建筑,在填海的地基的酒店结构有着极不安全的隐患。
照搬国外酒店弊端图示
中国人做酒店的时候经常出现一个误区,大家注意看到上图左下角,北京燕郊的天子酒店,被评为十大最丑建筑。酒店是建筑产品,它需要优生优育,不是一个酒店设计师或者一个业主用来表现自己的。
结语
酒店节能减排的负反馈,其产生根源在于酒店业主方存在着专业信息少、技术知识不足、市场观不足、传统观念障碍、注重短期收入行为和缺乏危机意识等等;同时也有整个中国酒店设计界、建筑界及中国酒店总经理在与国际酒店管理公司酒店设计标准执行博弈中呈弱势群体的状态,更别说国内酒店同仁是否与时俱进的问题了。